奥星集团打造“数字化工厂”,劳动生产率提高20%以上

  • 日期:2018-03-23 15:45:09
  • 点击:

  走进奥星集团的生产车间,几块偌大的LED屏幕,显得格外醒目:熔铸车间的三号线设备以数字化方式监控,工艺参数如铝液温度、炉膛温度、天然气流量等信息实时显示;在冷轧车间,三台铝卷退火炉同样数字化,技术人员可直观地看到运行状态,并详细了解当日及最近七天的产量、用电量等情况。

  在相隔数百米的后台控制室,工作人员不用到车间,只需通过电脑操作,就能实时掌握生产进度、设备运行、能源消耗等情况。更神奇的是,工作人员像装上“顺风耳”“千里眼”一样,提前判断物料的实际需求量,进行科学合理的采购,从而减少物料堆积或紧缺状况的发生。

  没错,这就是“数字化工厂”。奥星集团自2016年3月启动建设该项目,历时20个月。效果如何?数据最具说服力,据统计结果来看,企业的日均产量、一次合格品率、劳动生产率分别同比提高15.8%、10.7%、20.9%,而生产成本占比同比下降13.7%。在原材料、人力成本大幅上涨的形势下,无疑通过另一种方式有效增加了企业效益,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。

  奥星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道召是“数字化工厂”建设的见证者。这名一毕业就进入奥星集团的高材生,主攻材料加工工程,并获得硕士学位,是一名典型的“技术男”。2010年,他从江苏老家来到位于潜川镇的奥星集团,一待就是八年时间,还在这里成家立业。期间,他一直致力于“数字化工厂”建设。

  潘道召介绍说,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容器铝壳生产厂商,奥星集团一天能生产一亿只电容器外壳,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、电子产品等领域。其生产的铝片,用于云南白药、三九药膏等药用包装上。“生产规模大了之后,哪怕在一个环节上作出技术优化,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益。”

  为此,奥星集团启动“数字化工厂”项目,对ERP、MRP、APS、MES等多个系统加以融合,引入3D工厂虚拟现实系统,实现了人与物、物与物智能连接。“数字化工厂”的前端,是一枚枚高速运转的感应器,不停地采集、上传数据,它们感知和管理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、能等生产要素,让生产数据反馈更加及时和准确。“如果换作以前,经常要等月底拿到报表,才能知道相关数据,容易导致决策滞后。”潘道召说。

  “数字化工厂”的背后,还有一颗强大的“智慧大脑”,直接联通阿里云。数以亿计的信息被汇总到云端的“智慧大脑”,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,再用直观易懂的饼图、趋势图,告诉企业管理层过去、现在发生了什么,进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,最终达到工艺优化、能耗下降、效率和质量提升等目标。

  2017年,“奥星实业数字化工厂”项目获评杭州市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奖。信息处理和思维模式是未来企业致胜的法宝。下一步,奥星集团要让这颗“智慧大脑”变得越来聪明,能告诉企业管理层将来会发生什么,预留出充足的决策空间,让物联网系统真正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工具。